宝坻善政

日期:2017-12-07 16:15:55 作者:了凡同修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1_110902103006_1_lit.jpg

    嘉善才子袁黄(了凡)任宝坻知县的5年,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篇章。对古代读书人而言,读书与做官,是提高个人和家族地位的不二法门,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对袁黄而言,他抛弃家学传统,开辟举业之路,既使他们家族在科举制度上的制约得到了解放,也使他的善书思想从理论推广到了行政实践。

  袁黄作为宝坻县的“父母官”,他勤政爱民、清正廉明、治绩卓著;他精通农业、兴修水利、著书立说。这样的下层官吏,在古代是不多见的。

    孜孜求利民

    20集电视连续剧《了凡》,有袁黄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之后被授予宝坻知县的镜头。其实,明代的科举考试在中进士后并不直接授官,而是实行“观政进士”制度,即相当于今天的干部“试用实习期”。在中进士后,先到中央的文职行政机构,即在“九卿衙门”中,观察政事,“练习政务”,一段时间之后再授予实职。

  据嘉庆《嘉善县志》记载:袁黄“至丙戌始第。……甫释褐(刚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奉都御史制,清核苏松钱粮。黄上《赋役议》,又请减额外加征米银十余条。豪猾以不便,已为浮言,阻格不行。”即指袁黄在考中进士后,随都察院赵用贤,来到江南清核钱粮赋役。江南财赋甲天下,但是苏松杭嘉湖赋税繁重,民生困苦。如当时的嘉善县粮赋亩税极重,有“善邑粮赋之重甲于全国”之说。袁黄竭心示民之苦,力求减民之负。明末钱谦益在《牧斋初学集》中说“进士袁黄商榷四十七昼夜,条陈十四事”,提出了减少当地额外加征米银的10余条建议,但受到了豪绅的阻挠,最后“阻格不行”。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对此评价说:“了凡能悉南中利弊,而为清流所倚重矣。”

  “清核苏松钱粮”,是袁黄在仕途上的锋芒初露。万历十六年至二十年(1588—1592年),袁黄在任宝坻县知县的5年,则使他爱民为善的理念在实践上得以推广。宝坻县是著名的“京东八县之一”,当时属北直隶(河北省)管辖,现改属天津市。

  万历十六年(1588年)六月初九,袁黄到任北直隶宝坻知县。下车伊始,他即以爱民励治相约,《袁了凡文集》收录了袁黄的“施政演说”,即他的《到任祭城隍文》:“维万历十六年六月初九日,礼部观政进士袁某,奉命来知宝坻县事,谨以牲醴致祭于本县城隍之神。……素有体物恤民之志,今将实见之行事,……吾愿宽刑弛罚以活无知犯法之民,……吾愿兴民之利而辟其荒芜,……吾愿防民之患而修其沟畛,……赋役则不但宽其额外浮根,必思所以曲为调剂而使额内之数渐减……”

  明朝万历年间,政治已趋腐败,国库匮乏,经济濒危。宝坻县由于地处京师附近,皇亲国戚、权贵太监侵吞民田,赋税繁多,差役沉重,水灾频繁,民不聊生。袁黄的《答张道汀书》是这样描述的:“弟(袁黄自称)十六年六月到任后,连年大浸,流离满眼,饿殍在途。上司催征,急于星火。而百姓扶老携幼、告灾告赈,殆无虚日。弟一意以宽大行之。……本道本府科派甚多。弟委曲调停,任劳任怨,不惜一官,以救万民。此等苦心,惟天地鬼神知之而已。……四五年来,弟只一味坚忍,宽徭薄敛,弛禁缓刑,所以安养休息之者。……即日将渡鸭绿江,相违转远,无任怅恋。”触目民生困苦,油生同情怜悯,袁黄不忍之心溢于言表:“(宝坻)今也贫矣,生计之计诎,而赋役之扰倍矣,……其谁能堪之。”因此,袁黄极力为宝坻百姓谋解救之道,在他任宝坻知县的5年中,宽徭薄敛,弛禁缓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宝坻的地方经济得以恢复。

  车运皇木是当时宝坻最繁重的差役。明朝廷将用于皇都修缮的部分皇木储放在宝坻,每年由该县负责车运至北京,宝坻人民深受其苦。袁黄主张用船运代替车运,由船经会通河直接运送皇木到北京。同时,为了便于取给,袁黄建议把在宝坻的皇木厂搬到三贤祠北的河边。这项奏报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与运送皇木有关的车夫、马夫、采石修路及押运弓箭手等劳役,也全部免除。宝坻人民的力役银派,也都因此省略。

  贡银鱼是宝坻人民的另一项繁重差役。银鱼为宝坻一带濒海特产,由太监在宝坻亲自采办,从宝坻派人将银鱼运往京师,供应皇宫。袁黄的《申免银鱼公移》一文说:“切照宝坻县旧设银鱼厂,常年差内官二员采打银鱼、螃蟹等物,车辆往回一十六次,劳费巨万。……卑职从万历十六年到任,会士夫耆老,询民疾苦,佥以此为第一骚累之事。”袁黄于是上书内阁大臣说:鱼本从海上来,运到宝坻再运进京城容易腐败,不如改由海边直运进京,要求将这项差役减免。《分湖志》等说袁黄的这个建议得以获准,从此太监们也就不再到宝坻骚扰。

  高官权贵大肆侵吞民田是宝坻的又一祸患。当时宝坻的范围相当于杭州、嘉兴两府,袁黄的《与黄葵阳太史书》说道:“敝邑(宝坻)之地,自县治至南境,凡二百五十余里,盖兼杭秀二郡之地而过之。然纳税之田,止六千余顷,十分中一分在官也。大率多为勋戚豪宦所隐占。”由于疆界不明,豪强以马房官地之名义,倚势作威,大肆侵耕占地,袁黄于是对宝坻的牧马草场进行了清理,“先遣佐贰等官丈明,继复亲加勘实,画图贴设,极为详备。虽有豪强,不得复肆矣。”清理草场对扼制勋戚、太监兼并庄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万历十八年后的“减粮”是袁黄在宝坻的重要业绩。《了凡四训》中记载:袁黄初到宝坻,就做功过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所行善恶,纤细毕记,以此自律,致力积善,满一万件善事就功德圆满了。但如何累积一万之善呢?袁黄从涉及千家万户的粮税入手,即所谓“以疏一,免赋万(用一份上疏,免万亩赋税)”。当时宝坻赋税倍于他县,每亩达二分三厘七毫,积欠粮赋达万石。袁黄于是上疏朝廷请求减免,得到朝廷的允准,“从二分三厘七毫减到一分四厘六毫”。袁黄的《谢屯院启》反映了他当时的喜悦心情:“……捧流涕零,感激心醉。窃惟本县连年饥馑,颇切皱眉,卑职竭力抚循,尚多掣肘。惟是宽征缓敛,庶可惠众安民。”

1_110902103119_1_lit.jpg

   开荒兴水利

  袁黄《劝农书》中水利图 


  
宝坻县南临渤海,西近白河,是北方易受水患之地,加上水利长年失修,时常泛滥成灾,人民无法安生。袁黄在任宝坻县知县的5年中,积极兴修水利,鼓励百姓垦荒,推广种植水稻,恢复和发展宝坻的经济。他所著的《劝农书》和《皇都水利》两书,都是讲述有关农田水利的著作。

  为抵御河水之患,袁黄命人疏浚了当地的三岔河口,增筑堤坝。他又教导百姓沿海岸种植柳树,涨潮时海水裹携大量泥沙上岸,遇柳树阻挡而淤积,时间长了就成了堤坝,阻挡了海水的泛滥。袁黄还鼓励百姓在堤坝内垦荒,荒废的土地渐渐得到耕种。对此,《宝坻县志》和《嘉善县志》都有记述,如《嘉庆嘉善县志》载:“邑田窪下,比岁大潦,(袁)黄浚治三岔河,筑堤捍之。海水时溢人为患,令海岸多植柳,高数尺,潮退,沙遇柳即淤,渐成堤。因于堤内地开沟塍,课耕种,旷土大辟。”

  袁黄还巧妙“借水”来减轻宝坻百姓的负担。万历十七年三月,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离开北京,到自己的封地去生活。潞王的船队浩浩荡荡,船只多达500多艘,沿途的官员都要隆重招待。因河水太浅,大船队常无法行驶而滞留在沿途,邻县供应招待多达万金。等到船队一进宝坻,袁黄就派人在下游用沙袋筑坝抬高水位,用河道落差的方法,使潞王船队尽快通过宝坻,“事毕而民不劳”,大大减少了宝坻的供应金。

  当时宝坻县皇庄以南方圆百余里,都是盐卤荒地。袁黄主张应由国家出面,组织开垦荒地,开辟水田。他在《皇都水利考》中指出:即使宝坻一县之地,以十分而取其一,便可得粮百万有余。如果宝坻周围各县也都开荒田种稻,“则四百万石之漕粮,可取足于畿内。”他蛮有信心地说:如此下去,可使国家南粮北运“长运可息,民力可苏矣。”

  对于濒海的大片盐碱地,袁黄主张兴修台田,种植耐盐碱植物改良土壤。经袁黄宣传推广,效果显著,大片盐碱不毛之地,通过改良转化为丰产田,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土造田方面的光辉成就之一。

  袁黄还找到了治理北方沙田的良策。他的《劝农书》写道:“沙田,谓沙淤之田也,今通州等处皆有之,本县亦有之。而民间率视为弃地,然江淮间有此田则为腴地。盖此田大率近水,其地常润泽,可保丰熟。四围宜种芦苇,内则普为塍岸,可种稻秫,稍高者可种棉花和麻。中贯湖沟,旱则平溉或傍浇大港,涝则泄水,所以无水旱之虞,胜他田也。”

  宝坻近海,宜种水稻,袁黄一边大力兴修水利,一边教民种稻。经过袁黄的不懈努力,宝坻县“四野田禾茂盛”,“随地教民,积年荒地皆开成美田。”《宝坻县志》说:“维时宝坻民尊信其说,踊跃相劝”,农业生产获得了好收成。清朝《畿辅通志》及林则徐《畿辅水利议》,都特别提到了袁黄“开疏沽道,引戽潮流,教民种稻。”袁黄因此被农史专家誉为“天津洼改种稻的先驱”。经过后人不断探索,在历代屯垦的基础上,到了清末光绪年间,终于在天津地区培育出了米质优异、脍炙人口的“小站稻”,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津沽特产。

  宝坻地处京畿要地,袁黄在宝坻的一番整顿,触犯了权贵的利益,遭到了当朝勋戚太监的强烈反对。宝坻水田的开发,也在这些人的反对浪潮中,随着袁黄的离职而未能坚持。对此袁黄也是早有估计的:“畿内之地,其所相关者皆勋戚阉官,利在肺肝,而见在眉睫”,“稍不便,辄哗然而起矣。”

  谆谆劝农言 

  津沽特产小站稻
 
儒家学说倡导重农思想,具有浓厚的劝农色彩。袁黄作为一个县的“父母官”,深知农民生活之苦,农民负担之重,他说:“今天下租税皆出于田,故惟农受累最深。”

  袁黄有许多同情农民、感慨民生艰苦的诗文,著名的有《农父篇》、《农父叹》等,如他的《农父叹》写道:

  骄骄兮维莠,萧萧兮维苗。

  农父岂不力,荷锄魂先消。

  耕耘贵及时,终岁困征徭。

  鸡犬夜不宁,风雨益无聊。

  予手日已胼,予鬓日已凋。

  眷此田中稷,难供硕鼠食。

  袁黄虽然是读书人,但对于农业十分精通,他只要观察土的颜色,就能知道这块田适合种什么庄稼。

  在宝坻任职期间,为了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他将家乡嘉善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和技术介绍给宝坻,整理编纂了在我国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劝农书》。他向当地农民广泛宣传,凡青壮劳动力,人手一册,能遵行者,免其杂差。他说:“今知县(袁黄自称)勤劝汝辈耕织,有事到县者,必右力本之农;其能从乡约保正劝者,知县所甚喜,即与准行。”《劝农书》在宝坻县内推广后效果显著,大众性加实用性,正是袁黄著作的价值所在。 

  《劝农书》共一万余字,分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验8篇,其中田制、灌溉两篇还附有田法与水工建筑及部分农具的插图。《劝农书》8篇的篇目顺序,实际上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8个连续性环节,主要向当地农民传授新的作物品种与耕作技术,既详细而又切实可行。

  比如在《天时篇》中,他提倡种秋麦:“尔民狃于习俗,多喜种春麦,又皆蹉跎,多至二月种,所以收常薄也。”在《地利篇》中,他提倡种粳稻:“种薯亦不若种粳,但开井于陇首,旱则每月浇三四次,无不成熟者。”在具体做法上,袁黄强调因地制宜、因土种植,提出高田种麦、谷、棉、麻;低田种稻、稗;盐碱地种稗等,他特别强调种水稻:“尔民类以污下之地为劣,而不知其宜稻,惟不讲水田之法故也。”

  《田制篇》有井田、区田、围田、涂田、沙田图5幅,介绍开垦法。袁黄特别提倡在宝坻由国家组织垦荒开辟水田,连成一片,便利灌溉。

  在《播种篇》中,针对北方气温低,袁黄提倡用温水浸种育秧:“北方地冷,遇阴寒,浥以温汤,候芽出,然后下种……秧生五六寸,拔而栽之。”并提倡用直播技术种植水稻,袁黄在书中举例说:嘉善孙氏兄弟“素习农,常撮谷而种,不更栽,收实亦繁”。他还特别强调应从当地当年的气候出发,不必拘泥传统习惯,如种稷时不能单靠月令,而应以杨柳生叶为上时,桃树开花为中时,枣树生叶、桑树叶落为下时。

  《灌溉篇》是《劝农书》的重点内容,占全书文字的五分之一,并配20幅插图。由于当时宝坻原有的灌溉工具和设施大都废弃不用,因此袁黄在《灌溉篇》中,特别强调昔兴今废、事在人为的道理,列举了旧农书中所记载的灌溉12法,并附之以图,以便仿行。袁黄认为兴修水利,浚通渠道,要“纵横曲直,各随地势浅深高下,各因水势。中间有卑洼特甚不通转输者,量疏为塘堑,出沟浍之间,旱则蓄泄,水即趋平。”

  在《粪壤篇》里,袁黄主张广辟肥源,多途径制肥,并介绍施粪的要领。列举了踏粪法、窖粪法、蒸粪法、酿粪法、猥粪法、煮粪法等多种南方常用的先进粪肥积制法。比如,其中的踏粪法说:“南方农家凡养牛羊豕属,每日出灰于栏中,使之践踏。有烂草腐柴,皆拾而投之足下,粪多而栏满则出而叠成堆矣。”在嘉善农村,袁黄所说的这一“踏粪法”,直到20多年前仍是生产队里积肥的主要方法。他还指出,对不同土壤要用不同肥料加以改良,如用灰和浮沙改良紧土,用河泥改良缓土,用焚草和石灰改良寒土等。

  袁黄的《劝农书》结合宝坻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记录和概括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被农学专家称为“极不易得”的好书。

  2004年4月5日,《天津日报》在“走过天津的科技先行者”专栏中,以“农业专家袁黄”为题,专版介绍了袁黄及其《劝农书》。中国农业历史地理学家王毓瑚的《中国农学书录》、日本研究中国农业史的学者天野元之助教授的《中国古农书考》,对其均有著录。今天,《劝农书》已被全文收入了天津新方志系列丛书中的《宝坻县志》。由天津农史专家整理校释的《宝坻劝农书》带图标点本,也在2000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袁黄在宝坻任职5年中,勤政爱民,治绩显著,实现了他在宝坻县衙内堂上所题写的匾额“后乐”之志向: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袁黄以民众之心为心,所为皆利民惠民,实施的一系列“善政”,使宝坻人民真正“享受”到了“清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善政”,改变了宝坻的面貌。他以自己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才学树立了古代难得的清官形象,成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以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万历二十年(1592年),袁黄因政声卓著,及他上书应对日本侵略朝鲜的方略成为兵家指南,被朝廷考评为贤能之首,被擢为兵部主事。赴任之日,宝坻城中空巷相送。袁黄除极其简单朴素的行李外,只有5车多书籍,余财竟不够去北京的路费,无数送行人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原来准备一早就走,可由于老百姓为他送行,竟然直到黄昏才能动身。

  为了感念袁黄的政绩,在袁黄去职后,宝坻人民建造了袁公祠,并由教谕韩初命撰写了《袁侯德政碑》,以纪念这位“爱民重而官爵轻”的知县。宝坻人常到袁公祠内行香致祭,袁公祠堂也成为宝坻享“香火”最为久远的祠堂。今天,宝坻人民仍对袁公了凡充满了无限敬仰之情,宝坻民间还有许多关于袁了凡的传闻传说。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