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同样著名的反映兄弟厮杀的《尺布谣》,比《七步诗》早四百年;“一斗粟,尚可舂;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二人不相容。”⑤这首民谣讲的是汉文帝六年(公元174年),淮南王刘长以谋反罪流放途中绝食而死的故事。
唐武则天时代有一首凄婉悱恻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梦归。”⑥诗中暗指武则天横刀骨肉,先后诛杀李弘、李贤的惨剧。
据不完全统计,仅西晋五十年间,司马氏家族内部争权,多达二十一次重要斗争,血流成河,惨绝人寰。
王权之“王”字:“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⑦现在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渐被认同的新思想:古代农民起义并非反帝制,而是为了自己称王。这种冷峻的现象,使学者们论述昔时中国君王正统与非正统时,十分尴尬。
研究《诗经》的博士辕固生与专治道学的黄生在汉景帝面前曾有过一次精彩辩论。黄生说,汤武不是以仁义而受大命为君,是弑主篡位。辕固生说,你错了,桀纣暴虐淫乱,民心转归汤武,难道不是受天命吗?黄生又说,帽子破旧穿在头上,鞋子崭新穿在脚下,因为上下有别。桀纣无道,终是君上,汤武圣贤,只是臣子。主上有过失,臣子不正直劝过使他继续君临天下,反而因过杀了他自己称王,不是弑君是什么?辕因生说,照这么看,我朝高祖灭秦为天子,也不对啦?
两个学者都很刁钻,他们提问貌似尖锐、凶险莫测,但都是为了忠于汉家君王,实则十分安全,黄生提出不应杀桀纣,风险似更大,但它从忠实汉室的角度,解说较圆满,汉帝再有不是,也不可萌发弑君念头。
二位学者给景帝沏了一壶君君臣臣的忠孝理念茶,亦苦亦甜,非苦非甜,饮不是,不饮也不是。
司马迁曾总结夏、商、周、秦、汉的治国方略,分别是“忠”(诚信笃厚)、“敬”(敬天、敬神、敬祖先)、“文”(礼乐制度)。、“忠”和“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⑧,都没有离开孝文化的政治理念;维护“家长”地位,保护“家庭”利益。这些治国方略,都可以在孔孟那儿找到原始模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答当以忠孝为核心。之后,孔子信徒作进一步发展,“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以不忍人之心,引不忍人之政,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齐家而后国治。”(《大学》)“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社记·坊记》)……
二、孝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纵观历史上的汉族政权,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等等,孝文化在政治斗争中被借用,往往产生倍增效应,形成强冲击力,远远超出人们想像。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