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周礼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即礼制和礼俗。正如郭沫若《十批判书》所言:“礼,大言之,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风美俗。”[13]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吸收,并行不悖。
三、礼的影响
礼,经过孔子及儒家学派从伦理道德上加以阐释,使它更加深入人心,传承沿袭,形成了一整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恪守的准则,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仪表,成了法的化身。
礼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遗琐细地区分尊卑贵贱,由此来维护社会秩序,所谓君臣官员士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14]就是说,社会各阶层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所用器具,都要受到身份等级的限定,即“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是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权力异,则事势异,则旗章异,则符瑞异,则礼宠异,则秩禄异,则冠履异,则衣带异,则环佩异,则车马异,则妻妾异,则泽厚异,则宫室异,则床席异,则器皿异,则食饮异,则祭祀异,则死丧异”。[15]中国古代社会在以上诸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只有遵循这些规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才能在社会共同体内各得其位,而不致于因为利益的矛盾而发生冲突。
以服饰为例,礼制主要是通过礼服和官服来表现的。礼服主要用于上朝和祭祀;官服是上至大臣,下至官府皂隶仆役等领俸食廪的人任职期间穿着的特定服装。
从西周初年开始,帝王和各级官员的服饰在形制、色泽、质料及图案上,不同的爵等位秩之间就有严格的区别,“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中华衣冠文明一开始就与政治、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唐初定制,赫黄为帝王服色,严禁臣民服用。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庶人服白,商贾服皂。品色衣制度由此形成中国官服的一大特色。此外,历代对于刑徒、奴隶和某些卑微的职业也以衣冠别之。这样,在古代中国的大地上,不管行之何方,是何许人士,“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16]这都说明,在服饰上已渗进了礼仪道德的内容。
中国古代人们的饮食,也是在严格礼仪规范下的生活事项,因为饮食亦是礼最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荀子·礼论》说:“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饮食之礼首先表现在宴席座位次序的安排上,尊者、长者上座,卑者、幼者下座。陈设菜肴,用饭过程都有一套繁文缛礼,诸如“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共食不饱”“凡尝远食,必须近食”[17],等等。
在建筑和住房上,更要符合封建礼制。按照中国传统方位观念,居中面南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在居室中,尊位是长辈、家长所在,即正房或上房;两侧为晚辈子媳所在,即厢房或偏房。宫室殿宇、官署宅第不但位置上向有规矩,尺度、高低、形制乃至色彩图案等等,也有等级差别。
古人在交通上也有一套礼节,《礼记·曲礼上》说:“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如”。帝王官僚出行更有一套仪仗制度,威风凛凛,气势壮观,一般民众遇上,还要回避、躲让,否则就要受到处罚。如唐朝的《仪制令》中规定:“行路贱避贵”,违者笞五十。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