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珍藏版精校版 | 文白对照(中华书局版原文+译文)(图文)

日期:2017-02-19 12:09:08 作者:了凡同修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1) ,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 (2) ,六爻皆吉 (3)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 (4) ,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注释】

(1) 流:流布,充实。

(2) 卦:《易经》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由以一长划表示的阳爻和两短划表示的阴爻配合而成。古时用以占验吉凶。

(3) 爻:构成《易经》之卦的基本卦画,作为符号,爻是指代表阳和阴的爻画。其哲理内涵,有交错和变易等义。

(4) 寒士:原指出身寒微的读书人,其社会地位低下。《晋书·儒林传·范弘之》载:“下官轻微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在门阀士族制度高度发展的魏晋南北朝,寒士难于担任高官。《南史·袁粲传》载:“袁濯儿不逢朕,员外郎未可得也,而敢于寒士遇物。”后泛指贫苦的读书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

《易经》说:“上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而增益谦虚的,地的规律是改变满盈而流向谦下的,鬼神是损害盈满而福佑谦让的,人的心理是厌恶盈满而爱好谦虚的。”所以谦卦中的六爻都是吉利的。《尚书》说:“盈满会招来亏损,谦虚会收获益处。”我多次同大家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每次见到有贫寒的士子将要发达,就必定会先有一段谦虚的光彩流露出来。

【点评】

了凡先生征引古书,以说明谦虚之德的重要。《易经》说:“天道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而增益谦虚的,地道的规律是改变盈满而流向谦下的,鬼神是损害盈满而福佑谦让的,人的心理是厌恶盈满而爱好谦虚的。”此举“天道”、“地道”、“鬼神”、“人道”为例,说明宇宙间的事理无不抑满扶谦。《道德经》将道、天、地、人称之为宇宙的“四大”。并且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阴符经》也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人同构”,人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人只要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效法自然,修身养性,就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谦卦中的六爻都是吉利的。《尚书》中说:“盈满必定招来亏损,谦虚谨慎就会获益。”也就是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道德经》中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主张柔弱处下,虚己待物,不可利令智昏。越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三国演义》中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又挥师南下,打算统一全国。曹操自以为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根本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但曹军不习水战,且远道而来,长期连续作战,士卒筋疲力尽,如强弩之末。孙刘联军适时抓住战机,根据曹军战船连在一起易受火攻的弱点,火烧曹军战船,一时间“樯橹灰飞烟灭”,大火一直延烧到岸上的军营,曹军被烧死和溺水而亡者甚多。最终曹操大败。

另外,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也野心勃勃地向江南扩张,决定渡江攻伐东晋。其臣下纷纷劝谏,苻坚不听,狂傲地认为东晋虽有长江为屏,但难以固守。前秦军队众多,每人将马鞭投入长江,就可以截断江流。这也是成语“投鞭断流”的由来。于是苻坚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军东晋。后来双方在淝水边展开大战。苻坚站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误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颇为惊慌。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晋军施计,以摆开战场决一死战为名,让秦军后撤。但是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晋军趁机大举追击,秦兵大败溃逃,沿途也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人马相踏而死者,满山遍野。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狼狈逃回洛阳。

辛未计偕 (1) ,我嘉善同袍凡十人 (2) ,惟丁敬宇宾 (3) ,年最少,极其谦虚。

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费曰:“何以见之?”

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 (4) ,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 (5) ,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

及开榜,丁果中式 (6) 

【注释】

(1) 辛未:指1571年。计偕:举人赴京会试。

(2) 同袍: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学等。许浑《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逢秋正多感,万里别同袍。”

(3) 丁敬宇宾:即丁宾(1543—1633),字敬宇,又字礼原,号改亭,嘉善(今属浙江)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任句容知县,后任御史,迁南京右佥都御史兼提督操江、南京工部尚书,后累加至太子太保,卒谥清惠,著有《丁清惠公遗集》。

(4) 恂恂:温和恭顺的样子。《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款款:诚恳忠实的样子。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5) 顺承:顺从承受。

(6) 中式:科举考试被录取称为中式。《说文》:“式,法也。”中式即符合录取的法定手续。《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

【译文】

辛未年举人们赴京会试,我们嘉善的同学共有十人,其中只有丁宾字敬宇的,年纪最轻,为人非常谦虚。

我告诉费锦坡兄说:“这位丁兄今年一定能考上。”

费锦坡问:“何以见得呢?”

我说:“只有谦虚才能受到福报。费兄你看看这十人中间,有像敬宇兄那样温和而诚恳、不敢在人之先的人吗?有像敬宇兄那样对人恭恭敬敬、小心谨慎就像有所畏惧一样的人吗?有像敬宇兄那样受到侮辱也不反驳、听到毁谤也不辩解的人吗?人能做到这些,就是天地鬼神,也会保佑他的,还能不发达吗?”

等到名单公布,丁宾果然考中了。

【点评】

辛未年,了凡先生与来自嘉善的同学,共有十人,参加京城举行的会试。按照明代科举取士制度,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皆可应试。考试地点在礼部。因汉代应举之人均用公家车马接送,所以古人也以“公车”代称会试的举人。清末光绪年间的“公车上书”运动就是发生在举人赴京参加会试期间。当时正值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这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参加会试的康有为集各省举人在今北京宣武门外的松筠庵起草上光绪帝书,提出迁都、变法、练兵、拒和等主张,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与了凡先生一同应试的人中有一个名叫丁宾,号敬宇的,年纪最轻,为人非常谦虚。结合上面“人道恶盈而好谦”的理论,了凡先生认为“谦光可掬”的丁敬宇必将发达,于是对同行的费锦坡说:“这位仁兄今年一定考中。”费锦坡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了凡先生就说:“只有谦虚的人才有福气。你看我们这十人当中,有谁能像丁敬宇那样温和恭顺、诚恳忠实、不为人先?有谁像丁敬宇那样毕恭毕敬、谨小慎微?有谁像丁敬宇那样受到侮辱、听到有人诽谤也不开口辩解?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哪有不飞黄腾达的道理?”了凡先生全面阐述了丁敬宇谦让不争的品德,这也是道家所极力提倡的优秀品质。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其所提倡的道德原则总结为“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指谦让不争,柔顺处下。

等到发榜,不出所料,丁敬宇果然考中进士。

丁丑在京 (1) ,与冯开之同处 (2) ,见其虚己敛容 (3) ,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 (4) ,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注释】

(1) 丁丑:指1577年。

(2) 冯开之:名梦祯,字开之,嘉兴府秀水县(今属浙江)人。明神宗万历年间,高中会试第一名会元。官至翰林院编修。

(3) 敛容:正容,显出严肃的神色。

(4) 直谅:正直诚信。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译文】

丁丑年在京师,我与冯梦祯先生住在一起,看到他虚怀若谷,神情庄重,完全改变了幼年时的习性。李霁岩先生是他正直诚信的诤友,时常当面指摘他的错误,只见他心平气和地虚心接受,不曾回报一句气话。我告诉他:“福有福的根源,祸有祸的先兆。心中果然谦虚,上天一定会相助的。老兄今年一定会考中的。”后来果然考中了。

【点评】

丁丑年,在京师,了凡先生与冯开之住在一起,看到他虚怀若谷,神情庄重,完全改变了幼年时的习性。想来冯开之幼年之时必是年轻气盛,狂傲不羁,锋芒毕露。他的好友李霁岩正直诚实,心直口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颜面,时常当面指摘他的过失,只见他心平气和地虚心接受,不曾回报一句气话。“直谅”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于良友、益友的品质的论述。孔子认为和正直、诚实以及见识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而和逢迎谄媚、花言巧语以及当面奉承、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则是有害的。和“直谅”之友相交,可以互相学习,相互提携进步。这是相对于择友而言,而如果是君臣之间,如此当面指责帝王,则难免会惹来杀身之祸。人们常以触动“逆鳞”来比喻因劝谏而惹怒帝王。“逆鳞”语出《韩非子·说难》,据传龙喉下有逆向生长的鳞片,如果有人触动逆鳞,则必定会激怒龙而惹来杀身之祸。夏桀时,大夫关龙逄辅政,直言敢谏。桀作酒池,淫逸放荡,荒于政事,关龙逄竭力劝阻,桀拒不纳谏,并且将其杀掉。所以历史上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臣,也会考虑进谏的艺术,曲折委婉地将意思表达出来。如《战国策·齐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赵策》中“触龙说赵太后”,都是很好的例证。

了凡先生见冯开之虚己待人,就告诉他:“福有福的根源,祸有祸的先兆。心中果然谦虚,上天一定会相助的。老兄今年一定会考中及第的。”在事物萌生的前期,必有征兆显露。了凡先生将谦逊的品质作为考中及第的征兆来看待。而后来冯开之也果然考中了。

赵裕峰光远 (1) ,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 (2) ,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注释】

(1) 赵裕峰光远:即赵光远,字裕峰,冠县(今属山东)人,中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

(2) 三尹:明朝编制,知县称大尹,县丞称二尹,主簿称三尹,又称少尹。

【译文】

赵裕峰,名光远,是山东冠县人,不满二十岁就考中举人,此后却多年未考中进士。他父亲任职嘉善三尹,他跟随父亲到任。他仰慕当地饱学之士钱明吾,就带着自己的文章去请教。钱明吾把他的文章全部否定了,赵裕峰不但不生气,而且心悦诚服地迅速改正自己的文章。第二年,赵裕峰考中了进士。

【点评】

赵裕峰,名光远,是山东冠县人,还不满二十岁就考中举人,以后参加会试,却多年都没考中进士。科举进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越到后来竞争也就越激烈。他的父亲任职为嘉善县的主簿,他跟随父亲到任。他很仰慕当地饱学之士钱明吾的才学,便带着自己的文章去请教。钱明吾把他的文章全部否定,他不但不生气,而且心悦诚服,虚心接受,并迅速改正自己的文章。诗人白居易作诗后,常常先念与老妇听,并听取她们的意见,然后修改,直到她们听懂为止。唐太宗李世民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谦虚使人进步,此言不虚。

赵裕峰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后,果然在第二年就进士及第了。

壬辰岁 (1) ,予入觐 (2) ,晤夏建所 (3) ,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 (4) ,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注释】

(1) 壬辰:指1592年。

(2) 入觐(jìn):指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帝王。

(3) 夏建所:即夏九鼎,字玉铉,又字建所,号璞斋,嘉善(今属浙江)人。受业顾宪成,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浮梁知县,改衢州府学教授,卒于途。

(4) 温良:温和善良。儒家所倡导的五种德行: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壬辰年,我入京觐见皇帝,遇到了夏建所,见此人虚己待人,谦虚之光逼人。我回去后告诉朋友说:“凡是上天将要使某个人发达的时候,在降福给他之前,先开启他的智慧。这个智慧一经启发,则浮躁的人自然变得沉稳,放肆的人自然会有所收敛。夏建所这样的温和善良,一定是上天启发了他。”等到发榜,他果然中了进士。

【点评】

壬辰年,了凡先生到京城觐见皇帝。先秦时代诸侯朝天子称“觐”,后世之王公百官、外国使节等进谒皇帝,称“觐见”。了凡先生在京城遇见了夏建所,见他神情谦逊,谦光逼人。了凡先生回去后告诉朋友说:“凡是上天将要使某个人发达的时候,在降福给他之前,先开启他的智慧。这个智慧一经启发,则浮躁的人自然变得沉稳,放肆的人自然会有所收敛。夏建所这样的温和善良,一定是上天启发了他。”等到发榜,夏建所果然中了进士。了凡先生认为,只要是有才智之人,一定会谦虚沉稳。这有一定的道理,恃才放旷、锋芒毕露之人常会惹来灾祸,如三国时的杨修,聪敏过人,最能揣度曹操心思,恃才自傲,结果到最后被曹操伺机寻找借口杀掉了。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 (1) ,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 (2)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3) 。”

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注释】

(1) 甲午:指1594年。

(2) 遽(jù):立刻,马上。

(3) 相公:旧时称读书人为相公。明、清科举考试进学成秀才的人,也被称为相公。

【译文】

江苏江阴的张畏岩,积累学识工于文章,在读书人中小有名气。甲午年,参加南京的乡试,他借住在一个寺院中,等到揭榜,他却榜上无名,于是破口大骂考官有眼无珠。当时有一位道人在旁边微笑,张畏岩马上又迁怒于这位道人。道人说:“相公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

张畏岩更加生气地说:“你又没有见过我写的文章,怎么知道不好?”

道人说:“听说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你这样怒骂,心情不平和得厉害,文章怎么能写得好呢?”

张畏岩不由得心服了,于是便向这位道人请教。

【点评】

江苏江阴的张畏岩,下功夫做学问,文章也写得很好,在读书人中小有名气。甲午年,参加南京的乡试,他借住在一个寺院中,等到揭榜,他却榜上无名,于是怒火中烧,破口大骂考官有眼无珠,以发泄心中憋闷。当时有一位道人在旁边微笑,却无端招惹了他,于是他马上又迁怒于这位道人。道人说:“你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

张畏岩更加生气地说:“你又没有见过我写的文章,怎么知道不好?”

道人说:“听说做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你这样怒骂,心情十分不平和,文章怎么能写得好呢?”做文如做人,观人言谈举止、品质性格,也能判断一个人的学问做得究竟如何。

张畏岩不由得心服了,于是便向这位道人请教。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1) 。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 (2) 。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注释】

(1) 立命:修身养性以奉天命。《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终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2) 心造:佛教语,谓为心所生。

【译文】

道人说:“考中与否全在于命运;命里不该中的,就算是文章写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自己做个转变。”

张畏岩问:“既然是命中注定的,又怎么能够改变呢?”

道人说:“造命的是上天,但立命却在我。只要努力多做善事,广积阴德,什么福报求不到呢?”

张畏岩说:“我只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道人说:“善事和阴德,都是由人的内心所决定的。只要常存此善心,就会有无量的功德。况且就像谦虚的品质,并不需要花费钱财。你为什么不自我反省却大骂考官呢?”

【点评】

道人说:“考中与否全在于命运,命里不该中的,就算是文章写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自己做个转变。”古人多信奉“命由天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对于功名等身外之物强取不得,宜采取豁达的态度。而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可以扭转乾坤。所以这里道人就劝张畏岩要自己做个转变。

张畏岩不解地问道:“既然是命中注定的,又怎么能够改变呢。”

道人说:“造命的是天,而立命在我。只要努力多做善事,广积阴德,什么福泽求不到呢?”

张畏岩问:“我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又能做些什么呢?”言下之意是,行善积德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殊不知,万事都是从基础做起,只要心存善念,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在积功累德。

道人又说道:“善事和阴德,都是由人的内心所决定的。只要常存此善心,就会功德无量。况且谦虚这一方面,并不需要花费钱财,你为什么不自我反省却大骂考官呢?”

张由此折节自持 (1) ,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 (2) ,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

问:“何多缺名?”

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3) 。”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注释】

(1) 折节:改变从前的志向或行为。

(2) 丁酉:指1597年。

(3) 薄行:品行轻薄。

【译文】

张畏岩从此改变自己的态度而自我修持,每天都行善事,功德也每天在加厚。丁酉年,他梦见自己来到一座高大的房子内,看到一本考试录取的名册,中间有不少行是空缺的。就问旁边的人,旁边的人答道:“这是今年考取者的名录。”

张畏岩问:“为什么缺了许多名字?”

那人回答说:“阴间对于读书人每三年考察一次,必须是积功累德、没有过错的人才能在这个册子上列名。像册子前面所缺少的,都是原先预定应该考中的,因为新近有不端的行为,所以被除名了。”后来又指着一行说:“你这三年以来,行事谨慎,或许应当补到这里,希望你自重自爱。”这一科,他果然以第一百零五名中举。

【点评】

听到道人的指点,张畏岩从此一改往日的作风,每日行善,功德日增。丁酉年,梦见自己来到一座高大的房子内,看到一本考试录取的名册,中间有不少行是空缺的。于是他就问旁边的人,旁边的人答道:“这是今年考取者的名册。”

张畏岩又问道:“为什么中间缺少许多名字?”

旁边的人答道:“对于那些读书人,阴间每三年考察一次,必须是积功累德,没有过咎的人才能在这个册子上列名。像册子前面所缺少的,都是原定应该考中的,因为新近有不端行为,所以被除名了。”后来又指着一行说:“你这三年以来,行事谨慎,或许应当补到这里,希望你自重自爱。”这一科,他果然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举人。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 (1) ,纵发亦无受用 (2) 。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注释】

(1) 远器:远大的气度。

(2) 受用:得益,享受。

【译文】

由此看来,抬头三尺就一定有神明存在;而修福避灾,却可以由我自己决定。我们必须有意识地管束好自己的行为,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要谦虚自抑,使天地鬼神都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福的根基。那些气势逼人的人,必定没有远大的气度,纵然是发达了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稍微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忍心使自己心胸狭窄,从而拒绝自己可以得到的福报。况且,谦虚的人才有接受到教诲的机会,从而受益无穷,这尤其是修习学业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点评】

由此看来,抬头三尺就有神明。中国民众的信仰是多神崇拜,神灵众多,体系庞杂,其中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对历史上的圣贤人物的崇拜。即使是在人身之中也有三尸神存在,传说是上帝派到人间,并寄居人身,负有监察人罪恶的司命之神。在道教中,司命也指星名,为三台星的上台虚精开德星君。

趋向吉祥或避开凶险,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人在鬼神面前是极其卑微的,我们必须自己管束好身心,不得罪天地鬼神;谦逊卑下,使天地鬼神都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福的根基。那些气势逼人的人,必定没有远大的气度,纵然是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稍微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使自己心胸狭窄,从而拒绝自己可以得到的福泽。况且,谦虚的人才有接受到好的教诲的机会,从而受益无穷。这尤其是修习学业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1) 

【注释】

(1) 兴阑:兴残,兴尽。

【译文】

古语说:“有志向求取功名的人,就必然能得到功名;有志向求取富贵的人,就必然能得到富贵。”人有志向,就像树木有根基。立定志向之后,还必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会感动天地,所以说造福全在我们自己。当今那些求取科举功名的人,起初未必有什么真的志向,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罢了。兴致来了,就去求取;兴致散了,也就作罢。

【点评】

古语说:“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基。汉高祖刘邦到咸阳服徭役时,正逢秦始皇御驾出巡,当他见到盛大的出行场面时,便不胜感慨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由此也激发了他对于王权的向往。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来又适逢秦末群雄竞起,逐鹿中原,借此时机,刘邦率众起义,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帝王梦。与汉高祖刘邦楚汉争霸的西楚霸王项羽年少时也是壮志满怀。有一次,项羽随叔父项梁去看秦始皇出巡的队伍,项羽指着秦始皇脱口就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见侄儿有如此大志,也惊诧不已。了凡先生认为立定了志向后,还必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会感动天地,所以说造福全在我们自己。

了凡先生又说到当今那些求取科举功名的人,起初未必有什么真心,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兴致来了,就去求取,兴致散了,也就作罢了。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 (1) ?”予于科名亦然。

【注释】

(1) 庶几:相近,差不多。

【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真正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就差不多了。”我对于科举功名也是这样看的。

【点评】

孟子说:“大王如果真正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就差不多了。”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当时齐国的臣子庄暴见到孟子,将齐宣王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孟子,并询问孟子对于齐宣王喜好音乐的看法,于是孟子就说了这句话。改日,孟子见到齐宣王,又向齐宣王说了这句话,并进而使齐宣王省悟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的道理。孟子讲到,如果大王能够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到与民同乐,那么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百姓听到自己的大王欣赏音乐就会非常高兴,为大王能够有健康的身体和如此的闲情雅致而兴高采烈。否则,如果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而大王仍在欣赏音乐,那么这样一定会使民怨沸腾,使百姓以为大王骄奢淫逸,不顾他们的死活。所以孟子说道,如果大王是真正的喜欢音乐,那就要与民同乐,这样就能够称王于天下了。

了凡先生借助孟子的言论,以表明自己对于科举功名的态度。以此来说明真正有志于功名的人,只要志向坚定,矢志不渝,努力进取,有朝一日,一定能够金榜题名。愚公面山而居,大山阻塞交通,出入需要迂回辗转。愚公有“移山”之志,于是和家人树立移山的坚定决心,不辞劳苦,毅力顽强,寒暑易节,勤勉不辍。最终感动上帝,派两神分别背走挡路的太行、王屋二山。愚公家门前终于畅通无阻。所以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