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期:2017-12-26 10:48:26 作者:了凡同修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俗称宣讲善书。因艺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开场,故民间戏称其为“未开言”。此艺流传于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一带,其中以汉川最盛,故又有“汉川善书”之称。善书之所以在汉川生根、开花、结果,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清代至民国,襄河两岸开出九条支津,汇归汉水,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也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道光年间,官家宣讲圣谕渐为民间宣讲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救难救急等“十全大善”所取代。最初只在元宵节、中元节前后宣讲,后逐渐发展到经常性的活动,并可在田头地边、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宣讲,深受乡民欢迎。由于善书不象戏剧那样要求化妆,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善书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成为汉川的曲艺曲种。善书初为一人宣讲,后发展为三人或多人同台宣讲。多人宣讲时,有“主案”与“宣词”之分。主案重说讲,宣词(又叫答词)说兼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显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主案自始至终说讲故事,宣词则随主案人诠释故事情节,分扮各种角色上场或退场。语言通俗易懂,有问有答,有讲有唱。善书曲目有“案”、有“传”,合称“案传”。取材于官府判定了的案情故事谓之“案”;取材于民间故事者谓之“传”或“书”。善书的唱词为十字句。上下句式结构。不随意增字减字,一韵到底。主腔叫“宣腔”,速度舒缓,节奏自由。善书原为徒歌形式,现经改革加入丝弦伴奏。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罗腔】、【怒斥腔】、【哀思腔】等。传统曲目有《四下河南》、《猛回头》、《蜜蜂记》、《生死牌》等。新曲目有《双团圆》、《飞鸽案》等。汉川善书按讲唱的场所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场书”,即在固定的书场、茶馆中讲唱,在汉川城区和马口镇邱子村有两个书场常年表演;另一类是“台书”,即每年春节到农历三月中下旬,做生祝寿、婚丧嫁娶等乡间大事,是善书表演最集中时段,许多乡村都要搭台请善书艺人讲书,而且有俗规,要讲就要连续讲三年,每年讲三场。当地不少老人都保留着童年时期挤在台前听善书的美好记忆。

    榜上留名

    “汉川善书”现存优秀名篇300多篇,经常宣讲的有100多篇,专门从事宣讲创作“汉川善书”的人员有300多人。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汉川市74岁老人徐忠德作为汉川善书传承人榜上有名。据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226名,第二批有551名。其中湖北省共有16人上榜,而孝感市仅徐忠德一人当选。

    徐忠德老艺人为什么多年甘心清贫为老百姓说善书呢?

    一是徐老艺人认为善书能给乡亲带来邻里和谐、人际康乐,说善书是为了乡亲的需要。这些“善书”艺人们农忙的时候在茶馆演唱,农闲的时候就到村子为农民演唱,春节期间是他们大显本事的时候,不少的村子都搭起高台,请他们去演出,一演就是好几天。“善书”这种曲艺形式是由一个人主讲故事,必要的时候,另外一个或两个演员插上来根据情节开始演唱,演到动情处,表演者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此时观众也跟著流泪。不行孝的,听了书以后,变为行孝了;不讲理的,听了书以后,变为讲理了。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让徐忠德这些艺人们虽然常年忙碌辛苦且收入低微,仍还能坚持为乡亲们演出,也使得“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至今活跃在城镇乡村。

    二是徐忠德老艺人从内心深处热衷于躬行孝道、传播孝道。

    “善书”就是“行善”的“善”字,“书本”的“书”字。顾名思义,由演员说唱出来的劝人向善的口头文学。它的主要内容是劝教人们“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帮困救难,设立义学,修桥补路,施茶施药”等等,提倡正直善良,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反对奸盗邪恶。有时也讲一些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但大都选的是表现忠、孝、节、义的内容。如传统书目《金玉满堂》里面的一节《善玉劝秋娘》,故事讲的是唐朝玄宗年间,有一个叶姓人家,娶了个媳妇叫李善玉,由于善玉从小在家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做了媳妇以后,干事勤快,礼貌待人,特别孝敬公婆,隔壁有个媳妇叫秦秋娘,对公婆不讲孝道,於是善玉劝秋娘要孝敬公婆。 “百善第一孝为先,孝顺两字紧相连,尔能孝顺尔子孝,点点滴滴看檐前。”

    是说唱“董永与七仙女”为题材的善书《天仙配》的开篇四句;“叫一声那年轻人哎,听我相劝哪,为人子尽孝道理所当然,切不可对上人无理大胆,理应当树榜样后人观看,若不然怕后人照样横蛮,几句话你千万牢记心坎,上则慈下则孝人心皆然。”往住是徐忠德等善书艺人的开场白。

    “‘善书’总是教人做好事,教人忠、孝、节、义,所以我就爱好这,总在搞这。”这是徐忠德老艺人亲口说的话。

    正是因为善书是传播孝文化的有效载体、正是因为徐老艺人是传播孝文化的善书艺术精英,《孝道同行》这部记叙华夏孝都弘扬孝文化精英的调查报告中才有《善书》这一章节。要说弘扬孝文化的功劳大小,笔者还真无法给这些精英搞个排行榜。但要说到了弘扬孝文化的时间长短,徐忠德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年精英恐怕要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了。

    情系善艺

    汉川善书能在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遣产保护目录中留名,汉川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王家瑞的多年努力应该记上一笔。

    王家瑞,1947年5月生,湖北汉川人,副研究馆员,1967年毕业于孝感师范学校,1994年9月任《汉川文化》主编,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通俗文学学会会员。他参与了中国十大集成(湖北卷)中的民间文学三大集成、《曲艺音乐集成》和《曲艺志》的文字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撰写了有关条目,1987年12月获湖北省民间文学屈原奖三等奖。主要论文有《汉川善书》、《善书与民间文学》等,主要作品有中篇善书《双团圆》、《匕首案》、《梅花记》等,曾获湖北省民歌曲艺调演优秀节目奖、百花书会创作奖和创作二等奖。

    1980年,在汉川县文化馆组织召开了善书艺人座谈会后,他便开始进行汉川善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走大街串小巷,探访一直从事善书说唱的老艺人;翻旧报钻故纸堆,细心寻找有关善书的点滴记录。1984年,他整理记录的《汉川善书》在《曲艺艺术论丛》上发表。随后他著写的《善书与民间文学》、《也谈善书》等先后被印成了铅字广为流传。同年王家瑞创作的现代唱本《梅花记》发表在《布谷鸟》上,该作品获得湖北省第二届“百花书会”创作二等奖

    2005年7月,王家瑞承担了汉川善书“申遗”的文字工作。呕心沥血600多天,终于在规定的时间里整理出一套5000多字的申报文字材料和为电视专题片《汉川善书》配写的解说词,为申遗成功打下了十分坚实的文字基础。

    汉川市文化馆长魏文明也应记上一笔,他撰写的文章《孝在善书中的表现形式》十分有特色,更加证明了汉川善书是华夏孝都传播孝文化的有效载体。現今他正与其他学药者一道,在为把汉川善书写进《中国俗文学史》而努力。

    情系善书的当然还有汉川市各级领导。近年来,汉川举办了汉川善书国际研讨会,请中外专家学者为汉川善书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进一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文献,《汉川善书》和《善书案传》两部书已正式出版;专门成立汉川善书保护馆,并拨出专门经费进行保护;在善书较盛行的乡镇成立喜善书说唱基地。

    适当时间组织学生听善书,让民间善书走入学堂。

    笔者相信,有这样一批钟情于善书说唱演出的艺师、艺徒,有各级系情于善书传承发展的领导、学者,更有广大对善书喜闻乐见的城乡受众,汉川善书这朵传承孝文化的艺术之花会越开越艳丽。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