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刚作了这个梦不久,恰巧碰到从五台山来的“幻余禅师”,了凡就把这件事情向他请教。并且问他:“这个事情能不能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情,那实在是好!所许的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如果不能相信,这一万条善事得慢慢去做。”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确实是“一行可当万善”。
这道理在《华严经》上,所谓“一修一切修”,这是华严“事事无碍”的修学。为什么说一修可以一切修呢?如果这一修是见性的话,那就一切修了;这一修没有见性,那一等于一,一不等于二。如果一修要见性的话,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
什么是心性?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净宗讲的“清净心”,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是,何止万善!一句“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我们逐渐明了事实真相,才觉得澫益大师的话很有道理。他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包含在里面,万行都在其中。他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前一句是把教下都包括了;这一句“千七百公案”,是禅宗也包括了。宗门教下,都在这句佛号里面。又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持戒也在里面了。持戒就是守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什么法门都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里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许多人不懂得。修到心地清净,那就是佛门讲的法门无量,都圆满了圆修圆证。多少人尚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好处!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诸佛菩萨、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这一念从真性里生出来,特别着重在真心;真心没有界限,真心没有边际,行再微小的一桩善事,与真心相应,再小的善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了凡还没到这个境界,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一县的老百姓。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理。“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这理论了凡先生还不会,他的万善圆满是在事上修的。如果从性上修,就是真心上修,那一善是尽虚空、遍法界,不只是万善。纵然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布施他一块钱,这一块钱的功德“称性”。为什么?因为当时你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分别“他”是乞丐,“我”是能布施的人—能所双忘、三轮体空。一块钱的布施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因为是性德的显露。今天布施千万、亿万,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块钱的功德大。为什么?你布施千万、亿万是从意识心上布施的。意识心是有分别、执着、界限的,你突破不了这个界限。真心人一块钱虽少,他没有分别、执着,没有界限,就和虚空法界完全相等,这是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修功德,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原因是用心不一样。境随心转,我们的心量很狭小,修再大的福德,分别执着的界限画在那里出不去。菩萨、阿罗汉边界没有了,所以他的一点点善事,就是无量无边的扩展出去了,达到尽虚空、遍法界。头一句讲的是理,我们要晓得这道理,念念功德圆满—圆遍法界,遍满十方,这个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了凡先生是从事上修的,事上修便利于万民。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很难得,他立刻就能够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到五台山去斋僧,供万人大斋。常讲“千僧斋”,他要打“万僧斋”,满他这一万条善事的大愿。“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明、清时代四大名山出家众经常都有几万人,五台山一万人是少的,人数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众大约三、四万人。在明、清佛法相当兴盛时,峨嵋、九华大约有一万多人。所以他到那里去斋僧。
尤注说:“足见其人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无丝毫牵强吝情处,宜其受福无量也。”“宜”是应该。这样慷慨大方布施,没有一丝毫怀疑、没有一丝毫吝啬,自己所有的马上能够拿出去。了凡先生是个清官,不贪污。清官俸禄能有几何?这次请客,请一万人吃饭,大概把他那一点俸禄积蓄全部都拿出来了。他出身清寒,尤其相信因果报应,决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财,所以这是很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虽做好事,总是抽出几分之几,有一百块钱,拿出一块钱做好事就觉得很满意了。不像袁先生,全都拿出来,这是很难得的。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