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母亲说:要不这“高考”我们就不参加了吧?
若是参加高考的学子们看到了凡先生母亲的一番话,一定会引起不小的共鸣,高考牵动多少家庭的心,这难道真的是通往人生成功,幸福的唯一的一条路吗?
(正文)余童年丧父,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简释)我童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要我放弃学业(科举),改学医,她认为学医可以生活有保障,也可以救济别人,并且学有一技之长,可以成名立业,这也是父亲生前的夙愿。
中国传统的良家妇女任劳任怨,贤良温顺,肩负着相夫教子的责任。
这里的相是辅助的意思,与丞相,宰相的相都是同一含义。如果以治理国家的角色比喻,丈夫就如同皇帝,而太太所起的作用自然就是宰相了。
母亲永远是最伟大的,了凡先生童年丧父,母亲所承担的责任就更加沉重了,生之,养之,育之,此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和他的生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西方心理学非常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父亲早逝,自己又是上门女婿,在一般人而言有可能多少都有些心理上的自卑,当然也有少数人在逆境中反而更加坚韧,生命力愈加旺盛,了凡先生就属于这类少数人之一。
古时的科举考试是让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在一瞬之间从社会最低层一跃而成为名流显贵,“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光宗耀祖,超速升官致富的“直通车”,朝廷也达到网罗人才的目的,但是也形成万人争挤“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局面。
了凡先生的母亲极有智慧,不想让儿子走这条充满未知,但是极有诱惑力的捷径,这倒也不是对儿子的能力信心不足。从她对于儿子以后生活道路的选择分析来看,心态之好足以让天下的儿子们感动得痛哭流涕,这等于说:“儿子,你如果不愿意走这条路,要不,这“高考”咱就不参加了吧?人生的道路还很宽广,天无绝人之路的。”这是最高明的教育,知子莫若母,母亲当然知道儿子是有志气的人。
五、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母亲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背景中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母亲被比喻成大地,大地能生长万物还能包容万物,含藏生命的根茎,还能转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母亲在《易经》是用坤卦来表示。《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若说父亲是天,母亲就是地。
在古希腊神话里,英雄安泰力大无比,没有人可以战胜他,但是一旦他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就失去了神奇的力量。
母亲又被比喻为大海或者河流,她的胸怀像海一样深广无涯,如同黄河、长江一样滋养万物,母亲的恩情永远也诉说不完。有爱心不一定就是一位好母亲,护犊之情动物也有,母爱泛滥成溺爱可就是恩生于害。了凡先生很幸运,他有着一位好母亲。
“弃举业学医”,可见当时了凡先生一定是为了仕途科举而苦读。面对儿子灯下读书的身影,母亲终于说出了长久以来酝酿心底多时的话,“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一句话包含多少内容啊!
由此也牵扯出一个大问题,择业与理想的现实问题。行医的想法务实,既解决了养家糊口的生计还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的地位与名誉,不为良相便为名医,同样是治病救人,悬壶济世也是很好的啊,并且这个安身立命的事情还是早逝父亲的夙愿。
说到这里插一则小故事:
宋朝的范仲淹有一次遇到一位算命先生。“请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被这个小孩吓了一跳:“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范仲淹也有点不好意思,就接着请教:“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不解地问道:“你怎么一会儿志向高大到要做宰相,怎么这一下又低到只求做一个小小的医生,”范仲淹一本正经的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上宰相。”
了凡的母亲也许没有这样一个想法,但是这样的考虑对于了凡先生是很周到,细致的。以现代人的眼光回顾四百年前一个乡下母亲的想法,不仅要拍案赞叹了。现在医生这个职业,在世界上都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既能挣很多钱还可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但是在当古代,医生的职业却并不算很高贵,只算是三教九流里面的中流,与卖字画的,看相算命的同属一个阶层。
“且习一艺以成名”,不要一说到“名”,就想到追名逐利,好像特别世俗一样。这里说名,是指名节,好的声誉。人人都应该爱护自己的声誉,宣扬自己良好的声誉,这没有什么不对。现在西方人更重视良好的声誉,认为诚信的人才值得交往。诚信还与利益挂钩,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制度。信誉好的人可以获得低廉的保险,还较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就连税收也可以有很多优惠。
可见求名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怕只怕只有好名,而不能名副其实,徒然要求外表的光鲜华丽,那就无怪乎别人指责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